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
1.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2.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突出表现。
3.“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具有三个前提: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
4.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修身为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身,自己优秀了,才能走好下几步路。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4.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社会活动对人予以认识、研究而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等。
中国文化成形于周(演八卦、著易经、行礼乐),发展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于实践完善。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母,以此演化出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百家。
儒家以人之初,性本善为核心主张重民轻君,实仁政以扬善而安居定国;法家以人之初,性本恶为核心主张以法治国,抑恶而扬善;墨家以人贵于天为核心,为天立命,为民请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侠之道义;俗世道家以人之初,性本纯为核心主张因势利导,无为胜有为,不争为大争(汉初萧何策)的积极应世和处世之道。佛道本一家,以色空(有无或阴阳)为界限而主张的世界观、宇宙观。
世界与宇宙由有形与无形两界质形成,有形与无形合体以成万物生灵。生灵以有形之体追寻无形之永恒乃为成佛得道之终极。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
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贵和持中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它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处事中庸,求同存异,维护集体统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思文化网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