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托各位高手帮忙出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的问题(至少6道
1、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哪方面?A.孝悌 B.谨信(可以此展开讨论传承和发扬的关联和区别) 2、“规矩”现在常用来比喻做事的标准法度和规则,原本“规”、“矩”是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A.工具 B.方法 3、“凡出言,信为先”一句话的“信”,指的是?A,诚信 B.信任 4、“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自砺”是要求?A,自我磨练,发愤图强 B.自我反省,有错改之 5-“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重是说?A.重要,B.敬重 6、“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跟孔子的那句话最接近?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社会调查表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甄别、汲取,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文化,体验文化,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最终,学生将获得一个灵秀、丰满的生命。
3.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
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
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
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
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
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
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
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
4.关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年龄: 30 岁
1.你能背诵课外的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
A.很多
2.你喜欢中国戏曲吗?
A.喜欢
3.你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C.很小
4.对于中国四大名著,你:
C.多次看过
5.你能说出十个以上中国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吗?
A.能
6.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你
C.学过点皮毛
7.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E.很悲观
8.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
9.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
D.正在消逝
10.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所受的教育:
B.课外书上有看过
11.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你
A.爱不释手
12.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
B.中国古文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调查报告 5000字 拜托~~~~
1、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失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竞多达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165人,占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180人,占88%。
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了中小学长期缺失“国学”内涵。
电脑及电子传媒进入中小学领域以后,一方面带来新知识和新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又削弱着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掌握。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2、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市场经济的所有权明晰,商品或货币持有者必然在经济运行中以谋取利益为目的。
市场经济将人们的价值观的航标摆向了追求利益与物质的第一方向上,对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教育一概看轻。 实用主义更是市场经济趋利性的“标榜品牌”,这就使它与传统文化站在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
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反而阻碍了自己实用的目的。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现时代节奏的加快,同时造成了“快餐文化”的现象。
所谓“快餐文化”就是只学当前能用得着的,能马上消化的、立竿见影的文化。但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决不是以“快餐文化”来衡量的。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交往不断增加,外来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致使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的博大精深文化抛之脑后。
同时由于我们传播手段的滞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舆论导向作用不明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因而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弘扬。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崇洋媚外的心理,甚至认为语文、历史这些科目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有外语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家庭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许多名人的家庭,其家教都是非常严格的,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
由于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位,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也许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传统文化,因而,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家长的认识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正规、统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在于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课,其内容也局限在古诗的、朝代简史,而授课内容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
另外,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要,这样学校更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既然传统文化缺失达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我想我们不能再一味的去追求文化缺失的原因,而应该去思索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重新契合,以下几点是我的个人观点: 1、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
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思文化网 » 中学传统文化调查问卷教师(拜托各位高手帮忙出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的问题(至少6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