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木兰运用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木兰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长期以来它和女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长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实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主义。
我们没有必要去考究中国文本和这部最美国的好莱坞G级片究竟有什么出入, 所以,我所关心的是动画片在转述中国经典故事上的成功,所以我们看到,在电影《花木兰》的结尾,美国人给我们来了一个更中国式的大团元结局。皇帝对李翔说“这么好的女孩不是到处都有的”,李翔也心领神绘,千里迢迢的来到花家送还帽子,最绝的是木兰:你可以留下来是晚饭吗?这里,你可以理解为好莱坞对小朋友门期待视野的又一次献媚,当然也可以看做为美国人把中国的大团圆结局给彻底搞过头了。在原文中,只是写到木兰以前的朋友来花家拜访,更没有写到,有男人对木兰暗生情素,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电影中对木兰的特殊照顾,最敏感的就是安排了一场洗澡的情节,一方面,为将士门将信将疑的认为木兰是女人打好了铺垫,另一方面也迎和了小观众对两性关系的初步认识与兴趣。当然,该场景自然是很好的消融了,诙谐又不缺乏“有意思”。而反观我们的文本根本找不出任何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若没有点噱头怎会有人理解呢?所以,好莱坞的一大好处就是把花木兰真正“女性化”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大龄观众门都觉得亲切可人,可见感情戏是美国好莱坞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中反映出美国派对人性的态度:每个人都是充满了感情的--无论她是不是英雄,而中国人一碰到英雄人物便严肃得不得了,总想把他往高、大、全上弄,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风化成一个古老的符号,活泼不得,这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会在美国人手中宣传开去的原因。我想,有一位男子喜欢上木兰是多么正常的事,如果《木兰词》中稍有暗示也不见得就会掉价,或许,我们今天的中国观众们会在看完电影后还可以理直气壮的批评动画中的李翔确实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帅。
另外,我们看到,电影对原著也有大胆的加入有趣的角色,这当然不是《木兰词》的错了,但我们可以看出,小龙和小蟋蟀还是博得了满堂彩, 当然,我们看到,就算是小龙和小蟋蟀其实也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之后的产物,小龙是花家先灵们的使者,敬重先灵是中国给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龙是最中国的符号,所以就算是中国观众也可以买单照收的,更何况那个关在笼子里的小蟋蟀呢!他是用来祈福的,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虽然被美国人彻底解构了,可到底也不乏“中国味儿”,另外诸如木兰相亲,媒婆和木兰父亲对神灵的敬重等等,都是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的,而且,我可以说,其中的手法不比中国的真人古装戏差,甚至还要好很多。
2.花木兰的人物文化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
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
备受瞩目的中国·商丘第五届国际木兰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木兰文化源远流长,木兰故事家喻户晓。
“虞城县木兰传说”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务院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弘扬木兰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
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子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随着商丘虞城县“中国木兰之乡”的美名不断远传,木兰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巾帼英雄花木兰留给后人的除了精神财富,还着实让聪明的家乡人借古人之名,唱响新时代的木兰品牌戏。 近几年,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以及受河南林州巧打“红旗渠”牌、山东泰安巧打“泰山”牌的成功经验的启示,商丘虞城人逐渐意识到“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果用来作旅游产品品牌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县多次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利用花木兰做文章进行学术研讨,拨专款用于花木兰商标注册,通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虞城就是花木兰的故乡,宣传虞城的花木兰产品和木兰文化,达到了以宣传花木兰带动宣传虞城、宣传虞城产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虞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尝到甜头的农民纷纷意识到品牌在促销中的作用,于是全县掀起了农产品注册商标热。
到2009年底,该县已有50多种农产品注册了“虞国花木兰”和“木兰”商标。 木兰故里虞城县正悄然兴起“木兰”热,大至商店宾馆,小至店铺小巷,都以“木兰”为名,木兰食品公司、木兰宾馆、木兰大道、木兰武校、木兰小吃店等以木兰命名的企业、产品及各种设施近600种。
大有借“木兰”之名,成就你我事业的可喜景象。 挖掘—盘活—做大,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木兰文化在虞城县掷地有声风生水起!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现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记事碑两通,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据史料记载,唐代在此处建有木兰庙。
金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已经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百余间。
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60多通。
1943年该祠不幸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大量的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虞城早已为大家所认同。
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标着:木兰祠。
“木兰文化”的影响力在于其深邃的“木兰精神”。上世纪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
2007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木兰祠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中国钢卷尺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苹果生产20强县”,全国粮食先进县,河南省“软环境治理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
流淌着木兰精神血脉的虞城大地,真正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增强文化实力“近年来,虞城县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紧紧抓住‘花木兰故里’这一文化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举办高规格的木兰文化节、经贸洽谈会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唱响‘木兰’。
3.《花木兰》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特征?
(一)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陕北广为流传,具有一定的受众2113面,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具有普遍性特征。
(二)花木兰的传说故事,主要是引导人们热爱祖5261国、热爱家乡并要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崇高的精神品德,具有教育性特征。 (三)花木兰的传4102说故事起源于北魏时1653期,一直传承至今,具有久远性特征。
(四)花木兰的传说故事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艺术性特征。 (五)花木兰的传说专故事主要是靠一代一代口属传心授的方法流传传承至今,所以具有传承性特征。
(六)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描述木兰出征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感人肺腑,所以具有传奇性特征。
4.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
1、该片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抵御匈奴入侵的故事。
2、保留中国风格,迪士尼在拍摄前仔细研究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并且公司聘请了中国内地和港台的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对影片的脚本、情景、造型等进行了反复研究审核,以保持其中国的特点和原著的精神。
3、整部影片具有中国水墨画的风格。
4、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音乐也同样采用了多种东方乐器和许多中国旋律。
扩展资料
《花木兰》剧情简介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做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
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
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
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花木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思文化网 » 花木兰传统文化(花木兰运用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