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是什么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就是中国自有人类文明一来,文明经过时间的洗涤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带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的集合。
它包括这种方面,最集中的表现在人文艺术上。想准确的体会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形成的审美观,就要从至少一门艺术学起,而且要学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变化过程,这样才能深切的体会到时间中留下的中国特有的审美的韵味。
中国审美观讲究的是一种大印象之美,那些只追求眼观刺激的一切肤浅的小印象之美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就像一个池塘的景色再美也无法和大海的美丽相比,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2.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良好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意识形态的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
在坚定其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全球一体化的有利选择。三、弘扬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宣传我国社会意识形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在历尽铅华后其精华应被大力弘扬。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广大民众重塑价值信仰、坚定主流意识形态。
四、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存亡,因此要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
加强民众的国防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时,广大民众要提高警惕,并且增强甄别能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规避不合理的、不合时宜的理念与意识形态,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重视文化,不是要让文化待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也不是要附庸风雅装点门面。
我们提倡文化,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萌生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肩负起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历史责任。
3.儒家是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
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
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
幼之者,小之也。 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
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
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
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
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
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
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
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 儒家泰斗)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编辑本段]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
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 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
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编辑本段]儒家文化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编辑本段]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
4.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丢失的最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知识和精神泛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上谈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厚政治、文化,薄经济,重人伦道德也不能不承认它轻试科学。
虽然不乏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内容,但这个部分也只是为它的主旨服务的。 五四运动,一方面也可说是新文化革命,带动了社会的变革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杀伤也是惨烈的,而这些被我们的书本奉为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基本继承的是五四后的反传统,而此之前还隔有几个世纪的清政府对其进行非主流文化的偏压, 传统文化被统称为腐朽再加十年动乱,破四旧,批孔等,作为文化载体的文物,很多都被破坏了! 现今实际情况就是 成天穿西服住洋房的我们, 在要细心的寻找到,再分析,挑选,还原,去粗取精后 剩下那么丁点儿东西。 甚至再这个基础上,还要看这点东西能不能为我所用,不然还有可能抛弃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继承传统精髓文化…… 许多东西,尤其是思想领域的,颠覆了容易,再想拾回来可就难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不能脱离了文化而进行。西方世界的崛起,不是有伟大的文艺复兴作为开端的么?现今教科书评价一种思想,先说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再谈“局限性”,当年“全盘西化”虽然偏激错误,但是却没有现在的“谬改”更有害于古代文化! 谬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伤害更是从理念上根源上来彻底进行的 各地兴起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运动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如**在卖春奉客…… 四处流行的仿古建筑,表面是弘扬中华传统,实际上连起码的比例结构都不讲…… 一些传统文化的从业者,起码的文化操守都有没有,只要给钱,便任其自流,包君满意…… 而这些人还以革旧维新者自居…… 现在盛行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可没有科学技术奠基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导向的科学是残缺不全的科学。我们在吸收先进科技时,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在流失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边缘化越来越显而易见。
物质决定意识的意识形态占据上风,人们麻木的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和篡改。 救亡图存,已是当日传统文化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文化上有所作为,找回我们的传统,整个民族才能有根基而不虚浮。
与我们创新的与发展的相比,我们继承的实在是太少了……文化传统正是我们不自觉地彻底丢了。 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守卫者怎样应对? 几千年前,孟懿子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就行了。”
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讨论,甚至革新传统时,请铭记你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只要是不相违背的 就应手下留情,口中留德,饶它一命吧…… 请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观点不同也无大碍,可是如果不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那么文化的精神大义,国民的内在的文化向心性,都将不复存在。 请站在古人的历史环境评论古人,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比他们高明…… 请在历史中评论古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要以今人之功利思想对比古人,这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迂腐,往往证明的只是今人的狭隘。
不要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文化才会产生最强的反弹,那时悔之晚矣…… 树立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坚守传统中宝贵文化的意识。 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
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 可喜又可悲的是,在中国,许多生活窘迫的文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
5.你知道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1]、华夏文明[2],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就是一个专门从事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机构。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点好评,祝你事事顺利。
6.儒学是怎样崛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之后又有多人接力将其发扬,首先是孟子,这个就不多说了;然后是荀子,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带有一定法家的思想。接下来在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第一次成为整个中国的正统文化;到了唐宋时期,佛学玄学的影响力有超过儒学的趋势,于是宋朝的周敦颐,明朝的朱熹,接过儒学的接力棒,继续发扬;最后一棒我想应该就是康有为了,他是孔子的坚定的追随者,不过在为儒学现代化的转型上做的并不成功。这样,儒学一直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百度文库自己总结,连个奖励都没有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思文化网 » 传承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