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
2.中学生如何弘扬中华美德
我们传承中华美德,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
又要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我们弘扬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3.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爱国精神
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爱国精神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历史长河中的涤荡和科学思想的净化,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缤纷。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
“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中华美德是民族的瑰宝,她崇高、伟大、朴实无华。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形成无比强大的凝聚力,驱动力,才使我民族经万难而不溃,经万物而不灭,中华美德,浩如渊海博大精深,是子子孙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她那“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铮铮铁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奋斗精神。 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学习雷锋精神。
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主动让座,见到老师有礼貌的说声“老师好”,看到地上的纸屑,毫不犹豫捡走扔进垃圾筒里,这些都是美德的表现。事实上,你只需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于生活有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她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