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一下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
谈一下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理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
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解构为三个层面:方法/步骤分步阅读1/3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2/3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3/3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坚定与增强。注意事项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富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内容仅供参考并受版权保护。
2.完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500字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3.传统文化怎样做到文化自信
首先,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的。如果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连教育的文化自觉都缺乏,不能够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教育系统的多元性,不能够接受这种多样性的合理性,对自己身处其中的教育体系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特征缺乏认知和认同,态度上、思想方法上总是将某一种文化体系中的教育当作标准的或先进的教育,那么要建立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是根本不可能的。
比如,不同国家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一些英美国家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加平等、更加强调认知性的层面,而像中国和日本这些东方国家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强调差别、更加突出其伦理性的一面。究竟哪一种师生关系是理想的或标准的师生关系,恐怕很难脱离文化环境进行抽象的比较或断定。
以英美国家学生可以直呼教师的姓名来批评中国学校里学生对教师的敬称是不合理的。反过来,以中国学校里学生对教师的敬称来评论英美国家学生对教师称谓的直截也显得荒唐。
其次,要树立文化自省意识。树立或坚持文化自信,并非说对自己的教育文化盲目骄傲自大,认为自己的教育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一切皆好。
假如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极端保守的立场,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实施。树立或坚持文化自信,包含了对自身教育文化传统和现实中一些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刻地批评或反省的元素,“好的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这种自我批评或反省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不敢面对自身文化和教育的短板,也是教育改革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另外,突出教育改革中的文化自省,还有助于预防教育改革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过程中的沉渣泛起,盲目美化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和实践,以至于把一切不同于外国教育甚至把一切明显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都作为“特色”加以保留与颂扬。当前,随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连续取得好的名次,国外教育界到中国来学习取经的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重新发现自身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如教师培养制度、学科教研制度乃至于一些学科的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也容易滋长对现行教育的自满情绪,忽视教育实践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再其次,要树立文化自强意识。比起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来说,文化自强才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征。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能画等号。没有文化自信,很难有文化自强。
但是有了文化自信,尽管有文化自强的希望,但不等于就实现了文化自强。强调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
教育改革的文化自强,是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和宝贵教育改革经验并借鉴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理做法基础上,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以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为导向,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以实现最终建成世界一流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最后,要培育文化担当精神。
中华文化是讲求担当精神的,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篇中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论语·里仁》一篇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话语就是呼吁芸芸众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道”)方面的主体性和担当精神,并躬行践履,终身不渝。
4.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想(800字左右)
关于我学宋词的感受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
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人的修养是一种升华。古人在平时生活中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感想,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现代人也会和古人一样,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情,读古诗词会让你感觉与先辈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与朋友郊游的过程中,你能吟出一首优雅的古诗,必然能为自己的谈吐增色不少. 学了一个学期的宋词,虽然一周就一节刻,但是我们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博思文化网 » 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