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高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经历了子学和经学两大时代,子学只先秦诸子,经学是对子学时代的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这其实是儒家思想在汉代与道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结合产生的新儒家思想,在汉唐时期沿古丝绸之路与西方文明产生第一次接触,在魏晋时期与佛教的释迦思想再次融合,之后的宋明时代,新儒家逐渐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哲学文化体系,并且分为心学和理学两大派,并向东,南传播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2.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全球化带来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但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很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艺、民族特色在消失,有的渐趋消亡,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专家说在今后的一百年间,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不同的语言将会消失. 不要说全球化的问题, 即使看全国化的问题也可见一斑, 比如说川菜, 比如说海鲜, 比如说小吃, 这些东西越来越标签化, 越来越向美式快餐那样全国都是一个味道, 在地域文化中占一个非常重要位置的饮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些文化的交融往往发生在战火纷飞, 朝代更替的年代. 春秋战国年代是中国社会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数百年战争, 人民的流动造成文化和传统的大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战火和朝代更替可能消灭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比如说周礼和奴隶制度等, 但新的文化, 新的价值观在不断地诞生, 九流十家, 老庄哲学, 孔孟之道, 这些文化和道德观统治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 其影响之深不仅仅是对泛中华民族, 而且还影响了世界. 第二次是五代十国隋唐交替的动乱时代, 灿烂的唐朝文化让世界给各国至今称中国人聚集的地方为唐人街.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的年代, 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冲击, 出现来一大批文学, 政治, 军事, 工业的新思维, 新文化, 新的价值体系.
因此, 可以看到全球化却是会对传统的文化, 传统的价值体系带来冲击, 但只要是加以诱导和规范, 新的思维体系, 新的文化和道德观的建立, 不但不会影响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发展, 反而会促进本地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3.中华文化为何绵延久远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
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
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
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陶铸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