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谈谈如何进行传承人保护
(一)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办法资助传承人。
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来补贴这些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可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 资助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浙江省文化厅会同财政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明确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发放津贴、补助。 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有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温州乐清市象阳镇政府对已被命名为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省民间艺术家的杰出传承人, 采取每月补助 200 元津贴的办法, 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之薪火相传。
(二)通过命名方式吸引传承人。世界各地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如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会被授予为“人间国宝”的称号;在韩国,则被授予“重要文化财保护者”称号。
实际上,与政府津贴相比,人们更看重“人间国宝” 或“重要文化财保护者”这样一些金字招牌。我省组织开展了民间艺术家申报、评比工作,公布命名了二批在省内、外有杰出艺术造诣、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民间艺术家, 进一步提升了民间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三)以带徒授业的方式拴住传承人。为限制这些艺人远走他乡,政府要求这些民间艺人在领取政府补贴,享受荣誉称号的同时,必须将他们的技能或艺能传授给更多的人。
2.各国的饮食文化
你的问题太大了,我只好粗略介绍一下,相互学习。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
而西方人和我们有大大的不同,他们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常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万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
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
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
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筷子,古代叫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著。
"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己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
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 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
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西 式 餐 饮 法国,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
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
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烩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
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
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
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英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
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美国,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得当地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 " 俄罗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响较大,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菜式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顾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国,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 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3.两个历史问题,汉朝的高手来
一
霍光与王莽的谋国具有复杂的金融战属性,这与当时汉朝与各国的经济互动有着深刻的关系。霍光的盐铁乱政与王莽的金融变法都有外显仁厚、内藏祸心的特征。霍光,王莽都是两汉时期的权臣。其中王莽最后还成为了篡汉者。
霍光是汉武帝的第一托孤大臣,后来昭帝娶了他的外甥女上官皇后,他也有外戚的成分。他在任期内虽然将权力集中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霍光本人并没有篡位的想法,同时也很好地贯彻实行了汉武帝临终前提出的休养生息的政策。霍光死后其子有篡位的想法,但是被汉宣帝轻松解决掉。总之,霍光的专权虽然限制了昭宣二帝的权力,但是对汉王朝起的作用还是属于正面的。
王莽属于外戚,他对中国历史的进程起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几乎找不到任何正面影响。王莽为臣时隐忍,甚至亲手杀死犯法的儿子。但是篡汉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和农业措施都属于历史的倒退,最终导致天下民不聊生,绿林赤眉等大规模起义,严重破坏了西汉王朝的经济。所以,王莽以外戚和臣子的身份篡位,篡位后又逆着历史发展潮流采取不可行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二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总的来说和皇帝的昏庸有关汉光武帝是人才但是后人就不咋的了而且当时的汉王朝本身也有一定的瑕疵这些都导致了统治的权利受到阻碍。
希望有所帮助吧
4.传统书论强调“墨分五彩”是什么意思
传统书论强调“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
主要的意思在于:墨虽然只是一色的黑,但在书法艺术中却是富于变化而多姿多彩的。“五彩”中的“白”,是指“计白当黑”。
就是说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黑处是艺术的有机组成,白处也是艺术的有机组成。 这个观念深刻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和作品的完整性,当然是完全正确的。
但黑与白的分布与配合实际上属于布局问题,这里可以暂置勿论。 “渴”、“润”、“浓”、“淡”四“彩”中,“浓”与“淡”的问题有比较浅近的一面。
即大至一幅作品,小至一个字,总要墨色和谐,不能半幅浓半幅淡,或者浓笔与淡笔错杂。 在稍有墨法基本功的作者笔下是不会出现。
但不论浓墨创作或淡墨创作,如何做到各尽其妙则不很容易,需要结合字体、风格、布局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情意来构思。这种构思又主要是借助艺术的直觉,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考,所以要有较深的审美功力。
纯粹的淡墨书法,在古人作品中极为少见。 正因为如此,客观上便形成一种观赏上的反差,即面对现代书法中出现的淡墨之作容易感到新奇。
现代书法创作者探索淡墨创作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观赏心理;作为创新,现在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其成功之作往往别有情趣。 “渴”与“润”的问题也有比较浅近的一面,即被动出现了渴笔只能是在字的后半部(如果整个字或几个字都用渴笔写成,当然不在此例)。
因为书写汉字时,若是上下结构的字,必先写上部再写下部;若是左右结构的字,则先写左边再写右边。被动出现的渴笔是指在一个字尚未写成,而笔中所含的墨已经枯竭,所以出现了渴笔。
这种渴笔如果是在字后半部(即下边或右边),就大致不成问题。但初学写字的人因缺乏用墨的基本功,也可能因连续书写而在字的前半部(即上边或左边)出现渴笔,然后蘸墨,用润墨写出后半部。
这种先枯后润的字太不合用墨之法,并使人对字的形象产生分裂感,在稍有墨法基本功的人笔下是不至于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