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说名古屋中国春节祭越办越兴隆?
2018年1月6日到8日,第十二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在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隆重举办。
一个含有中国节日、民俗、文化诸元素的活动,能够在异国他乡连续十二年有组织、有规模的进行,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日本华侨华人中国春节祭联合会会长郑兴介绍,“名古屋中国春节祭”始于2007年,是由日本中部地区的华侨华人团体和中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共同打造的中国春节文化庆祝活动,经过12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日本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春节庆典品牌。
中国元素融入日本 本届春节祭为期三天,当日久屋广场张灯结彩,色调以中国象征喜庆的红色为主,洋溢着中国春节喜气洋洋的氛围。环绕广场的78家展示摊位数量为历年之最,涵盖美食、旅游、社团等,以文艺演出、美食品尝、文化展示等方式打造了解中国和近距离体验中国的窗口。
游客们一边品尝中国美食,一边欣赏精彩演出。除了备受好评的传统舞龙舞狮、变脸、杂技,还有来自日本的和太鼓、日本武将队以及颇具人气的少女组合等。
此外,河南省文化代表团也前来助阵,少林武僧团此次带来的中国功夫,令现场观众赞不绝口。河南省歌舞团的演员们则上演了《盛世欢歌》《鸿雁》等舞蹈,将中国乐声搭配中国服饰。
中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邓伟在致辞中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团圆等重要特殊意义。“名古屋中国春节祭”以中国传统美食、传统艺术等为中心介绍中国文化,希望能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分享新春喜悦、促进中日友好的盛事。
中华文化传承海外 “名古屋中国春节祭”连续举办十二年,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以及当地侨团的发展。中国驻名古屋总领事馆和日本中部华侨华人侨团能够坚持如此,印证了中国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当地华侨华人借助祖国发展的强势,借助中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择机而行、相向而动,在自身有了长足发展以后有了更多的投入。它又一次告诉我们:祖国强,侨民兴,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就会顺风满帆地推进。
“名古屋中国春节祭”能够连续举办十二年,得到所在国所在地的认可。现在,名古屋中国春节祭能够连续举行,而且到场的日本民众一年比一年多,当地政府的呼应也一年比一年好。
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深入研究所在国、所在地民众、民俗的受众性、包容性、可行性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顺利进行。在海外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今天,“名古屋中国春节祭”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2.日本文化祭的种类、来历?
日本文化祭 五月 三社祭: 三社祭是早从江户时代就传承至现在的祭典。
祭典大约都在每一。在黎明时会有三座宫神舆和八十座町内神舆开始共同巡绕浅草四十四町。
而所谓的『三社』是指祭拜【阿弥陀如来】、【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的三社权现社,也就是现今的浅草神社。 而此祭典即是为了浅草人民所守护的神明而举办的祭典。
葵祭: 此祭典是位於京都的贺茂别雷神社及贺茂御祖神社的祭典。在每年的五月十五日举行。
葵祭是源起於钦明天皇五年,当时因为严重的天灾导致许多的农作物不能够丰收,因而为了祈求顺利而开的祭典。 博多TONTAKU: 博多TONTAKU是在日本国内已经具有八百二十余年历史的民俗祭典。
是平安时代,京都御所在正月时要举行宫中参贺的活动流传到民间的,而再经由漫长的演变才成为今日祭典。现在的博多TONTAKU在每年的五月三、四日两天在举行。
在这天,无论男女老幼都会上街游行或者是在广场跳舞,非常的有趣。 相模川鲤鱼旗会 : 每年的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五日间,大约会有一千二百条的鲤鱼旗成群的飞泳在相模市高田桥上端。
而这个活动就是配合儿童节为祈求小孩子成长为国家栋梁的仪式。且祭典大会中飞扬在高空中的鲤鱼旗,也是相模市民甚至是全国人民所寄予希望的所在。
相模风筝祭: 此祭是为一拥有相当历史性的活动,每年的五月都在新矶地区举行。在祭典中会有大约一百个人合力将长约十四公尺、重约一公吨的大风筝升起飞向空中的传统仪式。
3.中日习俗文化比较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改变汉文化的外国殖民时期.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和剃头令的颁布和严格实施有关);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则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更加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变为更加倾向於碉龙碉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本土传统汉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而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